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19的文章

2019/3/27

課程筆記 Q1.下列關於漢語(華語)共同語敘述何者有誤?(閱3-2、Ch1,lvl.1) Ans:語音方面:以北方官話為標準音 ex.要注意是有誤! Q2.現代華語(漢語)共同語的語音特點,下列何者為是?(Ch1,lvl.1) Ans:只要一個主要元音就能結合成一個語言單位 ex.老師解說:漢語(現代國語)聲調是陰平、陽平、上聲和去聲,也就是1、2、3、4聲的本名。以北京口音為準,聲母和韻母都分得很準,輕聲也能辨義。 Q3.關於華語/漢語,何者不正確?(Ch1、閱5、閱6 lvl.1) Ans:古代漢語沒有兒化音,現今也不存在 ex.現在確實還存在,但台灣少見。 Q4.根據文章定義,華僑是指旅居海外並擁有中國(指中華人民共和國)國籍的中國公民,華人和華裔則是指沒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。針對以下敘述,請問何者為較合理推論? (補1、補2、補3,lvl.2) Ans:華僑對民族語言熟悉度及中華文化認同度最高。 台灣定義:華人包含了華裔及華僑,其中華裔是後代,華僑則是第二代。 Q5.這門課叫「華語口語與表達」,但課本用的是《漢語音韻及口語表達》,而我們上課使用的語言是「國語」。請推論下列關於華語、漢語及國語的選項何者有誤?(Ch1、補1、補2、補3,lvl.3) Ans:國語之名稱可能指的是"中國的語言"。 國語:國家通用語 華語:華夏民族 漢語:漢朝漢族 大陸:有自己國家的含意(內地) 中文:現代中國語言(寫) 好的、這兒 許舒婷的問題: 民族國家、主權國家是西方在近代才發明的概念,在主權疆界形成以前,華人在亞洲各地是自由流動的,即使到了異地,心中的國家認同仍有可能停留在中國。也因爲華人族群擁有悠久的移民史,在二戰後主權國家林立之後,「中華民族」這「想像的共同體」便與「主權國家」這概念相互碰撞或者融合,因此也就有《紐約時報》所稱的「祖國」的召喚。 Q1.民族國家、主權國家是西方甚麼時候才發明的概念? Q2.文章提到的「祖國」是指哪個國家? Q3.你覺得為何華人到了異地,心中的國家認同仍有可能停留在中國? A1.西方近代時,在讀這篇文章前一直認為是西方近代前就有了 A2.中國 A3.有可能,文化傳承,常常他們還是會過著中國的節日,這就是一種認同 我的問題:

2019/3/20

圖片
Q1-Q2: 共同語言常常有很多文化在裡面,就像很多國語跟台語都是母語的人,講到某些詞彙,就會偏好某種語言,就算請他翻譯,也無法完全詮釋,那意涵,翻了感覺就不對了。 Q2-Q3: 家庭的共同語言,常常也會受到社會共同語言的影響,家長也希望他小孩在社會上是融入的,所以既使他以前的家庭共同語言,是其他語言,也會減少用那語言與孩子溝通,舉例來說移工的下一代等等。 Q3-Q4: 語言是溝通的方式,統一標準讓大家溝通沒障礙,強迫社會的共通語言改變,能促進很多發展,向國際的共通語言英文,大家都會去學,因為能讓自己的機會變多。 Q5: 我認為現今語言的發展都是以官方共通語言為中心發展出去,但官方的共通語言是怎麼決定的呢?一定會受到一部分人的共通語言影響,像國民黨逃到台灣,他們就選擇他們習慣的公通語言,作為官方共通語,之後官方共通語,再接著影響到其他人的共通語,若他原本的語言非官方共通語,為了在這個政府下生存,會學習官方共通語言,而下一代為了與家庭長輩和社會能夠溝通,所以會學習到這兩種語言,進而影響到方言/語言管理,但真正的學習語言,一定是以社會發展為主,除非是學術用途或個人興趣,所以語言規劃是官方語言的延伸,而我目前會的語言是官方語言,不會家庭共同語言,因為長輩與我們溝通很少使用家庭共同語言,所以我認為現在很多人不一定會自己家庭的所有共通語了,因此虛線不包含共同語言。

2019/3/13

圖片
在一篇文章中看到8成台灣都有使用台語,原本看到這個覺得不太準,後來想想或許是我所在的年齡層都比較少使用,但老師上課也提到另一個觀點是台語大概聽得懂,就可以納入標準了。另外台語在現今難免有讓人覺得比較低俗的印象,我直接想到的是,我們現在會聽到台語的工作或服務,多半是大家普遍認為比較低階的工作(刻板印象),先澄清職業不分貴賤,但老師上課講到228那時因為台語的菁英份子都被殺掉了,我才理解為甚麼。😢 同學有提到移工歧視問題,我也會我認為這是短期改不了,但可以做的是尊重,討厭歧視在心裡,但不要表現出來。兩岸關西緊張,避免有內憂,政府強化中文教育,是最快讓內部安定的方法。 諺語:吃飯皇帝大,意思是吃飯是最重要的,比皇帝還要大,像這句話是就是在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,沒有在這生活過沒辦法體會他的意思,你即使翻譯給外國人聽,他也沒辦法體會,因為在他們那邊不會有人這樣用,他們也沒那麼重視吃飽了沒。 我們家的共同語言是台灣中文,我父母的也是,但有時他們會講台語來說秘密,講些不適合讓小朋友知道的事,祖父母好像有台語跟重慶的,那時候只覺得因為他們很老了,所以聽跟講的能力不好,造成我們聽不太懂,沒注意到會是方言,但現在回想起來,或許是我那時生活圈沒有人講。 台灣社會目前共同語言無庸置疑是中文,市政府慣用的語言,因此利用教育強迫大家學習,官方的溝通也都強迫使用中文,與我們家講的都一樣,但方言是有不同文化的代表,滅絕了很可惜。 大陸為何這麼重視普通話的標準,我認為因為他們國家大,各種腔調語言太多,有些甚至會聽不懂,所以要統一讓國家發展更順暢,就像國際語言英文的概念一樣,大家要有個共通語是大家都聽得懂的,但後來同學及老師也有提到,中國是為了要消滅其他族,讓國內部會造反等,從語言下手是消滅一個足最快的方法。

2019/3/6

我 的母語是中文,不包含火星文的話,我是一個雙語人,母語的溝通能力很一般是透過家人講學會的,母語的知識是學校教的,用課文的方式,帶讀認字認文法等等,這一直是我的弱項,讀的在久都始終無法體會母語文字的奧妙,只能拿來應付考試,勉強過關而已,但溝通寫作都沒問題,我的外語是英文,是台灣人很普遍的外語能力,家長重視,學校也當作課綱,會考試會拿來升學,工作應徵也常常會用到,也是因為他是目前國際通用的語言,學習上我都跟學校進度學習,從小就在上雙語幼稚園,到那邊每天都要強迫用英文來做溝通,講中文是會被處罰的,有時候也會上英文課,但課程內容是用比較輕鬆的方式,以各式各樣的英語遊戲來進行,我認為以英文能力的溝通上,那時候是學最快的,開始上學後,課程因為要符合有些沒學過的同學,所以都偏簡單,讓我上課都有點無聊,而且據我的觀察,那些同學的學習成效都不佳,一部分是因為很多同學都有學過,太無聊上課會影響到沒學過的同學,一部分是因為也是用課本課文的方式教學,我認為朗讀機會不多,學習興致就不高,加上沒有一連貫的教學方式到了國中又從頭,到了高中又從頭,英文要好一定要自修或去外面上課,所以我覺得或許學校可以不用這麼多書本,先讓大家燃起英文學習興緻,在提供教學資源,讓大家自然去自修,台灣是個多語社會,可能也是殖民過然後中華民國逃來台灣,再加上原本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,我在大學沒有修讀特定外語,因為本身對語言沒有特別興趣,但上了大學想了解不同人思考的方式,考慮的東西,因此修讀華語溝通與表達,語言能力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是溝通,多重語言能力可以讓你更快速語其他母語人士打成一片,這比喻就像,我們看到一個外國人可能問路用中文說,謝謝之類的,我會覺得他很有趣,會更想幫忙她,因為他試著講我們的母語,有中認同感,我之前去德國也是跟那邊的人用德文打招呼,他們的反應都會比我用英文還喜悅。 語言管理,就是管理語言學習方式,讓學習更有效率,語言在我人生中是扮演著溝通的角色,大部分我都是跟這學校進度,來管理我的語言。 華語口語與表達的研究範圍是,普遍、具體、拓展。 語言管理和「華語口語與表達」的關聯是以溝通為基礎。 我最喜歡上課分享的方言這部影片,我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種方言,我們常聽到的就那幾種,但影片中把方言定義成一種腔調,台灣話也能算一種,讓我覺得很酷,都是中文卻可以這麼多講法,有些還可以聽起來跟中文天差地遠,還